欢迎来到启邦国际美术教育!
0755-8633 0999
发布时间:2019-05-23
浏览:53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与科技的发展变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转变:由“知识核心”向“核心素养”迈进,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概念。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途径,艺术和美育的重要性得以凸显。
2015年,国务院颁布并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7年,《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颁布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框架:“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国家从教育政策层面对教育中不同年龄、不同对象、各个层面的美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中国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央美术学院,其近年美术高考尝试从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跳出传统美术高考的沉疴,既有画未来转基因鱼,也有给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设计证书,更有幸福指数与社会人生紧密联系的考题。
这些实验性的尝试不仅改变了延续三十多年的美术高考的形式与内容,还使美术考核评价的核心由技法转变为强调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的综合素养。
如今我们思考儿童美育启蒙时,不仅要改变单一化的美育认识,更应关注美育的人文内涵以及美育背后心灵成长的需要。因为,儿童美育不仅是涂得几笔颜料、画得一些素描,它能使儿童在美的感受中获得精神上的陶冶,实现身心与艺术环境的协调,影响儿童的美丑观念、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从而使其在未来的人生中走得更远、更幸福。
因此,当我们今天讨论儿童启蒙美育规范与健全发展的问题时,要避免以成年人的思维或专业化的技巧评判儿童的艺术活动和学习成果,将儿童美育纳入适合儿童心理年龄发展的教学体系,从尊重儿童天性出发,优化儿童美育的评价方式,更新儿童美育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健全儿童美育的市场机制。
早在上个世纪,我国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研究的开拓者陈鹤琴就按照儿童的年龄顺序把儿童绘画分为不同阶段:涂鸦期(1-2岁)、象征期(2-3岁)、定型期(3-7岁)、写实期(7岁以后),不同的年龄特征反映出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和绘画能力。也就是说,儿童的思维能力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的、变化的,儿童观察世界的角度和对自我的认知方式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相对于成年人固有的理性思维模式,孩子们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和意想不到的创造力。
因此,与专业美术教育相比,儿童美育与其说是艺术训练,不如说是一个围绕艺术而进行的启蒙游戏。儿童启蒙美育要建立在孩子的自然天性之上,而游戏是儿童阶段最普遍的活动方式,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儿童的整个生活是游戏”,儿童正是在游戏中儿童开始了学习。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玩”,游戏是他们思考、验证、创造、吸取知识的方式,是他们理解并适应周围世界的方式,游戏为孩子思维、情感、社会行为等早期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传统儿童美育的评价方式中,我们过于注重儿童美育的技能,却忽视了想象力、创造力及审美综合能力的培养。
清代郑板桥曾总结自己作画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但在我们传统的艺术教育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手中之竹”,即艺术最终呈现出的结果。如果没有“眼”的观察、“心”的蕴含,是传达不出竹子所承载的“精”“气”“神”的。因为,艺术创作不单单是手上的技巧,更是观察、感知、想象与自身内在体验、反思相综合的艺术过程!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更新我们的评价方式,也要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关注儿童美育的过程与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所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谈道:
“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这种知识的过程。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当我们把儿童美育的重心放在艺术过程中时,放在参与艺术过程中的感知、体验与互动中时,儿童美育将从技能与技法的局限中,迈向技法技能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与情感的价值,从而促进儿童审美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儿童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习得种种知识与技能,更要将此过程中的思维、行为和态度内化到自身思维观念之中,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从而获得感受美、鉴赏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需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化修养并形成高尚的人生观。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和教育面貌,今天的家长既不会满足于父辈传统的教育理念,又无法从自身的成长经历中寻求经验,如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成为今天家长的普遍焦虑。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种培训课程应运而生,自然成为家长为孩子制定成长与成功计划的热门选择,此种需求也催生了当前市场上各种形式、各种目标、各种组织方式的儿童美育机构。
儿童美育的市场化运营一方面扩大了儿童美育的教育规模,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态,这在儿童美育教育目标与课程设置过于简化、求急求快或成人化的趋势中都有体现。缺乏规范化的儿童美育市场不仅将过多的成人意识强加给孩子,同时也违背了教育规律;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给家长带来了负担。
因此,需要加强儿童美育的统一化管理,形成较为统一的教学思想,解决美育机构和家长们对儿童启蒙美育的功利性认识,重新确立儿童美育的教育标准,以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儿童启蒙美育课程规范市场行为和消费产品,尊重儿童,给予孩子更多自由选择和自由表达的空间,而不是将美育作为应试教育之外的强制性教育。
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曾讲述一个五岁小男孩卖玫瑰花的故事。当这个五岁的小男孩笨拙地包扎一束玫瑰,一遍遍重来的时候,作者这样写道: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序言)
当“慢生活”成为现代人的内心向往,“慢教育”也应成为新的教育价值观念。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最应做的就是慢慢等待,用一种静静等待的心态去呵护,不能着急,更无法代劳,因为这才是生命的过程。
儿童启蒙美育关系着儿童艺术审美能力和人生价值观念的养成,需要从小濡染,从小启迪。早在18世纪,卢梭就在一本针对儿童教育的书《爱弥儿》中说过:
“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
儿童美育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艺术过程之中“浸润”出来的,是长时间的“育”化,是在长期宽容的、开放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过程与活动场景中熏陶出来的。因此,我们说,懂得艺术,也许需要用一生,但爱慕艺术,却起始于童年!
(本文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小学阶段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SKB013,摘自西南美术教育研究院,作者:胡泊)
启邦希望学艺术的孩子,在艺术的道路上,快乐·本真,艺术开启美丽人生!
连锁加盟热线:400-8080-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