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启邦国际美术教育!

0755-8633 0999

何为美学?其意义是什么?

  • 发布时间:2019-05-06

  • 浏览:19

何为美学?

美学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鲍姆嘉通.jpg 

▲“美学之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

 

美学属哲学下级学科之一,该专业从属于哲学。要学好美学需要扎实的哲学功底与艺术涵养,它既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又是一门感性的学科。美学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美学的黄金时期

第一个是轴心时期,也就是古希腊哲学最为活跃的时期。我们知道希腊哲学中的柏拉图主义间接导致了基督教思想统治欧洲长达千年。在这个时期中,艺术永远是宗教意识形态的附庸;

 

第二个是文艺复兴,文学艺术的成就不多讲了。在理论上,文艺复兴的特点是对诗学的复兴,无论是巴洛克建筑也好、戏剧三一律也好,都是在向古典回归。我们可以概括为古典主义的时期。

启蒙运动.jpg 

▲17~18世纪启蒙运动

 

第三个就是启蒙时代了,这个时代才是真正的美学至上时代。启蒙思想家很干脆地把艺术用作启蒙理想的宣传工具,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话语权,并用这种话语权来抨击、回击宗教神权。

 

美学理论的崛起、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艺术思潮,这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

 

对于美学,懂的人说它是最有用的,不懂的人说它是最没用的。这种模棱两可的东西,人们是最反感的。那么美学究竟有没有用?

 

美学既是有用的,又是最没用的

杞人忧天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所依托,寝食难安。这个在当时可能很好笑,但在现在也就未必这么好笑?至少在并不知道天体为何物的时候,你就能确定天一定不会塌下来?

杞人忧天.jpg

 

现代,科学家们已经弄明白何为天体,天到底会不会掉下来,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杞人忧天。没有忧天的杞人,就没有科学的探索,谈何而来的天体论、宇宙论。

美学的作用之一就是满足人类的一种好奇心,一种为未知事物探索的欲望。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着一些工作,看似没有什么用处,却是人类文明必不可缺的。就比如艺术,有何用呢?画出来的衣服不能穿,画出来的食物不能吃。

确实,从表明上看来,艺术这玩意貌似一点用都没有啊。但这个看似一点用都没有的东西,却又是不可缺少的。

你说世界上哪个民族没有艺术?

哪个时期没有艺术?

哪个地方没有艺术?

世界上不能缺少的东西,就是好东西,有用的东西。

达尔文有一次他来到了一个荒岛,看见一群土著光着身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马上拿出一些红布,要他们做件衣服。谁知道这些土人立即将这些红布撕成布条,绑在手上、脚上和腰上,然后跳起舞来。这让达尔文大开眼界:原来他们宁愿没有衣服,也不能没有艺术,不能没有美。

 

美学的作用

美学之于人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什么锻炼思维或陶冶情操。如果说艺术是使人之为人,那么对美学理论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对人之为人其背后理想的理解与继承。感觉还是一脸懵逼对吧,这也就是美学永远不大可能大众化、普及化的根本原因。

 

一个经典的论断: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的美学理论深化程度;这个民族的文明史和美学史是否互为表里,取决于该民族如何对其作为人的自然本性(动物性)进行否定和批判。

 

那么,美学难道不是应该研究美吗?难道艺术的问题不是应该由文艺理论、也就是诗学来研究吗?这就得提到鲍姆加登和康德(不知道的自行百度吧,就不多做介绍了)

鲍姆加登明确列出了美学应该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的所谓戒律。归根到底,他明确了美学研究的主题是感性,却应该以理性为基础,理性-感性从高到低的价值梯级是不会改变的。也因此,哲学思辨的工夫一定是少不了的——康德的美学也遵从了这一点,毕竟他和鲍姆加登虽然出发点不同,但都在启蒙这条路上一致。

 

也就是说,美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这一点跟启邦“启迪智慧,艺术兴邦”的初衷是贴切的。

美学中的很多知识,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卵用,既不能解决各种生理、心理需求,但实际上这些知识,类似是一个程序,什么样子的一个程序呢?

 

从教育的角度说美学

教育的目的,一般被解释为,知识的传授,即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好坏,是以掌握知识的多寡来衡量的。要不然平时会有那么多的考试?

那么,我们学习知识的意义在哪里?

因为据说“知识就是力量”。不过,对于我们现在来说,“知识就是本钱”。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知识,而知识被看做是一种有用的东西!这难道是教育的目的?我看未必吧!

人的全面发展.jpg 

教育的初衷是什么?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可以说,中国的教育很糟糕,注重“教”,而忽略“育”,也就是太过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注重培养“专门人才”,除了专业以外,其它一窍不通。

当然,这里反对学好专业,但更主张全面自由发展,更主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成为一个学习的工具,使用的工具,那你可能还抵不上一台电脑或者手机。

教育≠知识的传授≠知识越多越好

知识越多不等于越聪明,顶多只能证明他勤奋,当然知识很多,智商也不会太低。知识要告诉大家,未必读书破万卷,就能下笔如有神。那些下笔如有神的,都是原本就有天赋的,只不过在学习之后“如虎添翼”而已。一昧的知识输灌,绝不是最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应该是传授方法,传授获得知识和使用知识的方法。这点和启邦教育理念是一致的,我们不只是教画画的,我们教的是让学生如何学习画画的。

知识好比数据,方法就像程序。如果没有程序,知识就是一堆没有的数据。

而教育的最高境界还不是传授方法,而是启迪智慧。

有了智慧,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都不成问题了。一个有智慧的人是有一定的方法的,正如每个行业、每个工种都有着一定的程序。

 

美学的真正意义

美学,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美学的知识很多,我们也讲过了,这些知识其实没什么用,可以说是虚有其名,但这些知识有着这样一个作用:支持美学程序的运行。

那么美学的程序有什么用?

表面看,是没什么用。但前面也讲过了,表面看没什么用的东西实际上有大用,而美学的大用就是启迪智慧。

因为美学的程序实质上是属于哲学范畴的。

在很多人眼中,这又是个没什么卵用的东西,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不少哲学书、哲学课确实是这样的。但这本身不是哲学的性质,也不是哲学本身的过错,而是某些哲学家的问题。因为他们把哲学当成知识了,当成数据了,而这些知识和数据又是没有用处的,更可怕的是为了维护哲学的神圣性,往往课程上非常严肃,这就让年轻人更加难以接受了。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没什么卵用,谁愿意学?

但这都不是哲学的本义,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

对于哲学,最重要的是心中有一颗爱心,一腔对世界、对人生、对真理、对智慧的爱。何况哲学爱的智慧,爱和智慧难道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没什么卵用的吗?

对于美学,不但是爱智慧,还是关于美和艺术的智慧。智慧、爱加上美和艺术,难道会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没什么卵用的吗?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美学的的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一门学问成立一门学科,成为在学堂上讲授的学科,它就像是电影一样。

在美学这部电影里,其实记录着三个内容:第一是数据,第二是程序,第三是如何运行程序。而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后面两个内容,结果我们接收到的只有第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只知道这一部分,老师也常常只给这一部分,最后就像韩非子说的那个“买椟还珠”的故事一样拿了,盒子还了珍珠。

这让我想起了易中天先生说的一段话美学就是用哲学之剑解艺术之谜,智慧来自于哲学,体验来自于艺术,它们集中在美学。

一个人,既有智慧,又有体验,那么他的学问就不该是枯燥乏味的,就连他本身也应该是十分有趣的,再不济,美学也可以让我们变得聪明一些。